这期主题是陕茶精神。
还是先从茯茶说起,历史上的汉中和泾阳主要作为茶叶的转运地而存在。唐代气候温暖,开始实行以茶易马的政策,陕南又临近都城,是重要的茶叶产区。宋代因为全球气温变冷,茶区南移,陕南茶区的产量满足不了朝廷换马的需求,所以开辟了川茶运输。到了明朝,随着整个经济中心的东移和交通运力的改善,川茶的供应也有了限制,所以又开辟了湖茶原料产地,包括湖南湖北。湖茶原料后来为什么能成为泾阳茯茶的主要原料呢?这是因为用湖茶做的泾阳茯砖,味重,汤色好,尤其最关键的是价格低廉。所以,湖茶作为泾阳茯茶的原料,是历史上一段时间的事情,不是最优之选,也不是最早之选。
所以关于原料产地不能用行政手段去干预。要求陕西茶企必须使用陕西原料,这是一种狭隘的陕西情结。这话也适用于陕南绿茶红茶茶企。茶贵人定义的陕茶,包括陕西自产的茶和在陕流通的茶。你不能要求所有陕西人都喝陕茶,而不去喝普洱、岩茶等其他茶。同样也不能要求陕西茶企都使用陕地原料。这个道理是一样的。陕南茶企,即使你用外地原料,但你做的茶口味好,品质硬,卖的贵,美誉度高,赢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,这是你的能力和本事。因为企业是属地管理,税收交给当地政府,地区经济并不吃亏。这就是品牌,也是企业最应该干的事儿,这也就是陕茶精神。
明清时的泾阳茶商为什么能塑造一段辉煌的历史,就是因为总结了一个好模式,叫“两头在外”。原料生产在外地,销售在外地。泾阳茶商只抓加工,总结了“三不离”的工艺,让“发花”成为人力可控的技术。技术是核心竞争力,这就是陕茶精神。这段历史给陕南茶企应该也会有启示。
现在茶企都宣传自己茶园是有机的,好像一片有机的叶子就是一杯好茶,而忽略了茶企在其中的作用。如果茶园是你的,你和茶农有什么区别?如果茶园不是你的,你又有什么作用?为什么还要投资上千万去建厂,只是为了规模扩张吗?可见很多茶企对自己的定位认识并不清楚。茶企的存在是让从一片树叶到一杯茶汤这件事更靠谱,更简便,而不只是一个规模化的农场。
所以中国的茶企基本都在宣扬自己的叶子好,而不是说喝我的茶最健康,最便利,最享受。所以导致了中国人一端起茶杯,都想去茶区。这都是茶企宣传惹的祸。我想英国人可能不会这么想,英国人一端起立顿,都要想着去印度斯里兰卡茶区走走吗,可见,这是茶企诉求出了问题。茶企属“农”的根子太深,太依赖于土地,而不是市场。
所以综合以上,陕茶精神不在原料,而重在我们的技术和人品。这是简要梗概,写起来太硬了,语音比这有趣,多交流,多指导! |